clip_image002.jpg
文/隆納德(劉建仁 神父), 刊於2007年11月號人籟雜誌 翻譯 謝靜雯

常有人問我,罹患小兒麻痺時,有哪些反應?
我到底怎麼適應的?我有什麼感受?
我在繁不勝數的情境裡,把這個故事一說再說,
我再也無法確定何謂事實,何謂加油添醋了。

雖說我當時並不瞭解,但是小兒麻痺不但沒有毀了我的人生,
反倒將我推上開拓經驗的精彩路途,遠超過我得病之前所想像的。
由於小兒麻痺,我走上研究復健的路;
因為小兒麻痺,我擁有許多四處遊歷的機會。

我再也不把自己的缺陷和限制當作破壞人生的災難,
而只把它看成某種不便,我得與之共處,並想辦法應付。
然而,接受自己的狀態並加以適應,並不表示我喜歡這個狀態。
相反的,別人能做的事情我卻無法完全做到,我痛恨這點。

我能適應,不代表就要被動承受命運。
對我來說,接受自己的限制表示:不管它有時多麼讓人討厭或苦惱,
我已經決定要坦然面對,並且帶著它繼續生活。
我要傾全力摸索自己的能力、興趣與抱負所在,我決心不讓缺陷成為阻撓。

我接受缺陷帶來的挑戰,但拒絕讓缺陷來定義我,
也拒絕讓缺陷限制我的人生。
以積極態度來理解、接受這樣的缺陷,其實就是對生命的再肯定,
也是許下充滿活力的承諾──承諾要盡力活出豐富的人生。

自從我下了這個承諾以後,我的復健有了新的意義與目標。
當然,這個承諾花了許多年才得以實現,
我一路走過很多冤枉路,也陷入過各種困境,
可是這個目標值得放手一搏。

在輪椅上生活了四十九年,現在的我已很難想像:
若當年沒有罹病,我的生活會是如何。
我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寧願不曾罹患小兒麻痺,
因為若它不曾發生,我可能無法享受我現在的工作,
我可能會錯失這些年來我生命中許多重要的事件,
以及這段刺激的冒險旅程。

我很喜歡「明天」這個中文辭彙,
它在字面上的意義就是「光明的一天」。
創造這個辭彙的哲人,呼應了中國人的希望與決心。
即使在最暗的黑夜,他們已經想到了隔天,
屆時事事物物將再度光明無限。
對我來說,明天無論陰或雨,將會永遠光明


劉 建 仁 神 父 生 平 事 略

一九三二年十月一日生於美國加州Martinez

一九五○年八月十四日於美國加州入耶穌會

一九五二年八月十五日於美國加州矢發初願

一九五二年~一九五四年於美國加州受文學培育

一九五四年~一九五七年於美國Spokane受哲學培育

一九五七年~一九五八年於新竹學習華語

一九五八年~一九六一年回美國治療並復健

一九六一年~一九六二年於新竹試教

一九六二年~一九六六年於菲律賓受神學培育

一九六五年五月九日於菲律賓晉鐸

一九六六年~一九六七年任新竹青年中心及聖母會副主任

一九六七年~一九六八年於菲律賓卒試

一九六八年~一九七一年於美國學習專職的復健輔導

一九七一年~一九八一年任台北榮總復健中心顧問

一九七三年八月十五日於台北聖家堂矢發末願

一九七五年~一九七六年於美國休養並學習復健

一九七八年~一九八Ο年任省會長的社會活動秘書

一九八一年~二ΟΟ三年任榮總復健中心顧問及更生復健中心主任

二ΟΟ三年~二ΟΟ七年任光啟英文編輯及台灣區英文顧問

二ΟΟ七年~二ΟΟ八年於光啟社及人籟雜誌社工作

二ΟΟ九年一月二日於台北天主教耕莘醫院安息主懷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l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